欢迎访问张掖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司法行政

张掖市山丹县:“长城和韵”润民心 “小板凳+”话烟火

来源:张掖市山丹县司法局 责任编辑:高睿蔓 发布时间:2025-11-12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法治赋能基层,温情消弭隔阂。首期,我们走进张掖山丹县,感受“小板凳”承载的基层治理大智慧。

初秋的河西走廊,汉明长城遗迹在夕阳下绵延起伏。张掖市山丹县北街社区的树荫下,调解员搬来三个小马扎,给居民王阿姨和邻居递上热茶,一场关于房屋漏水的调解会在轻松的闲聊中拉开序幕。这正是“长城和韵·小板凳+”基层治理模式的日常场景,小小的板凳承载着民生温度,让千年长城脚下的人间烟火愈发浓郁。

1.jpg

文化铸魂 构建本土治理体系

“长城和韵·小板凳+”以“和、韧、融”为核心理念,将山丹长城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构建起机制化、温情化、本土化的治理体系。以“四级七天”调解机制为根基,明确楼栋长、村(社区)、乡镇综治中心、乡镇党委、政府四级化解路径,划定七天办结时限,通过细化责任清单、“红黄蓝”预警督办、开通“绿色办事”通道等举措,确保矛盾化解不拖延。自推行以来,当地矛盾纠纷化解周期缩短60%,重复投诉率下降72%,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用制度刚性守护民生安宁。

温情调解 筑牢矛盾化解防线

山丹县陈户镇新河村,两户村民曾因一尺宅基地地界争执不休。调解员没有直奔主题,而是搬来小板凳坐在两家中间,重拾两家人共修水渠的温情往事。随后的调解会选在村头文化广场,德高望重的老人指着不远处的长城遗迹感慨:“先辈们同甘共苦筑长城,咱邻里更该互让互敬。”最终,一方主动后退半尺,多年积怨在板凳旁烟消云散。这种“拉家常”式调解,让冰冷的纠纷在烟火气中实现软着陆。

多元延伸 服务覆盖民生百态

除了化解矛盾,“小板凳+”更延伸出多元服务场景。山丹县陈户镇处理绒山羊啃食苗田纠纷时,调解员带双方登上长城遗址,以“长城泥土咬合挡风沙”的比喻引导换位思考,最终促成和解。在社区广场、农家院落,“小板凳课堂”定期开讲,基层宣讲员用乡音把医保政策、农业技术等内容转化为“家常话”,卫生健康局自编自导的微视频《文明的陷阱》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之前晒被子只能扯绳,在板凳会上一提,没多久公共晾衣架就装好了”,长城社区居民的心声道出了群众的获得感。

共治共享 绘就基层和谐画卷

如今,在山丹县的街巷村落,小板凳围成的议事圈随处可见。从社区的物业费调整到乡村的灌溉渠修缮,从婆媳矛盾调解到创业政策咨询,群众的急难愁盼都能在这里得到回应。党员干部、调解员、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变“我讲你听”为“众人共议”,简单问题现场拍板,复杂难题组团攻坚,让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变为多元共治。

长城不语,见证千年变迁;板凳虽小,承载治理智慧。“长城和韵·小板凳+”模式以文化为魂、机制为骨、温情为脉,将治理阵地搬到群众家门口,在家长里短中倾听民声,在潜移默化中化解矛盾。这张基层治理的“金名片”,既守住了依法办事的底线,又传递着民生温度,让千年长城脚下的人间烟火,在和谐共治中绽放出更动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