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张掖这片被七彩浸染的土地上,壮阔斑斓的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有基层检察官们在方寸案牍间、在田间地头里,用忠诚与智慧描绘出的法律监督“四色”图景。走访期间,几位检察官的身影和他们讲述的故事,让那些冰冷的数据变得温热而清晰。
357次的较真
大陈,是刑事检察条线干警们私下对陈立华的昵称,如今她已是张掖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的专职委员。本是约好会见的时间,她却依旧埋首于一堆交错摆放的卷宗材料中,抬头的一瞬略显疲态,但眼神却锐利如鹰。这位在张掖刑事检察一线耕耘了30多年的“老检察”,案头那张“诉讼监督流程图”早已被手指摩挲得有些泛白。谈到她们近一年来开展的357件次刑事诉讼监督,大陈并未慷慨激昂,只是在努力回忆每一个能想起的细节:
“去年有个案子,公安移送来时定性为故意伤害,但我们在复核现场、研判犯意、梳理证据材料后,发现嫌疑人的行为具有明显杀人意图,通过后续监督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最终以故意杀人罪起诉,量刑起点完全不同了。”她顿了顿,指着流程图上一个节点,“监督不是挑刺,是要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这357件,件件都是沉甸甸的责任。”
大陈的较真,是张掖刑事检察工作向“强”迈进最朴实的注脚——每一次精准的监督,都在悄然重塑着司法公正的根基。
百发百中的再审建议
在民事检察部的办公室里,年轻的检察官小何捧出一叠装订整齐的文书。“5件再审检察建议,3件抗诉,采纳率100%。”他言语间流露出自豪,但随即又归于谦逊,“这不是我们多厉害,是每一份文书背后,都要有‘钉钉子’的精神。”
他讲述了一个涉及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的案子:一审判决且被驳回再审申请后,案外人林某始终想不通“为啥自己买的房子变成了房产公司向银行贷款的抵押物”,这也是案件承办检察官首要破解的一个谜团。实际上,这是当前房产公司与银行金融借款纠纷中比较突出的“先卖后抵”的问题,涉及到对什么权利予以优先保护的价值考量。承办检察官反复研读原审卷宗,从银行对外贷款负有对抵押物进行审查的义务入手,发现原审判决采信证据的瑕疵,遂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中级法院很快受理抗诉并指令一审法院再审。当林某拿到改判判决时,那个激动得说不出话的样子,我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忘不了。”小何的语气略显激动,“那一刻,‘100%’不再是个数字,它是像林某一样的当事人重新对公平公正燃起的希望。”
百发百中并非易事,唯有对法律的精准把握和对民生的深切体察,才能穿透案件迷雾,让正义的微光重新照亮无助者的前路。
府检联动的破冰者
在行政检察部门,负责人金瑞汉的茶杯边缘有个小小的缺口,像极了他推动“府检联动”时遇到的磕绊。他率先谈起的是在行政诉讼监督案件引入公开听证和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中的协作配合,语气里满是感慨。
“以前‘民告官’,即便是赢了官司却也解不开当事人的‘心结’,矛盾依旧在。去年成功办理的一件行政抗诉案件,是全省唯一一件由市县两级院一体履职、跟进监督促成的案件,关键就在于机制创新,该案的办理也直接促推了今年张掖市府检联动工作机制的出台。”他提到一起工伤认定申请监督案件,“通过府检联动平台,我们组织公开听证,不仅厘清了法律适用,更促使申请人主动审视其诉求的合理性,同时也助推行政机关进一步强化对行政决定释法说理的精准性。听证会疏解了申请人的对抗情绪,最终服判息诉。”
金瑞汉说,在牵头起草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行政检察工作情况报告时,他最大的感触是:“行政检察的‘深’,就是要深植于社会治理的土壤,在监督中协同,在协同中实现双赢多赢共赢。”那个小小的茶杯缺口,正是他们这些行政检察人推动机制破冰、力求“案结事了政和”的见证。
绿水青山检察蓝
跟随公益诉讼检察官祁忠溪下乡调查,他脚上沾满泥土的运动鞋是最好的名片。全市像他一样“益心为公”的检察干警,立案办理各类公益诉讼案件474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453件、提起诉讼21件,治理被污染耕地3800余亩、清理固体废物856吨、恢复治理林草地160余亩、督促保护收回国有财产3300余万元,这些数字纵横交错织就了他们一年来的工作坐标。
在公路旁一片玉米地前,祁忠溪停下了脚步:“这里,曾是我们开展农膜污染治理检察监督专项行动中涉案的最大一块农田。当时为了调查取证、固定证据,我们跑遍了附近的村社,走访了土地所属的全部农户。”他指着地埂旁新立的基本农田保护标识牌,“公益诉讼要‘稳’,就是要稳稳守住不能忽视的每个细节和所有群众的共同利益。”
谈到去年被省院评为高质效案件的25件案件,祁忠溪没有居功:“成效离不开群众雪亮的眼睛和及时的线索提供,更离不开全市所有公益诉讼检察人的共同奋斗。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一步一个脚印落到实处,像守护丹霞地貌一样,守护好公共利益的底线。”
张掖大地的良法善治
当短暂的采访结束,再次翻看工作笔记上那些标注着重点的数据——357、100%、474、21、3800、856、160、3300余万、25——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它们化作了大陈们深夜阅卷的灯光,小何们字斟句酌的严谨,金瑞汉们推动联动的坚韧,祁忠溪们徒步跋涉的足印。
他们以“四大检察”为笔,饱蘸丹霞的赤诚,在张掖大地上书写着一份关于良法善治的生动答卷:刑事检察的监督之力如赤色山岩般坚实可靠;民事检察的精准施策如金色沙砾般弥足珍贵;行政检察的协同共治如青色流水般润物无声;公益诉讼的守护情怀如紫色云霞般宽广深厚。
法律监督的效能,最终要映照在每一个具体而微的公正感受里。这份答卷写在司法文书上,也写在当事人舒展的眉头里,在青山碧水的容颜间、在政通人和的暖意下——必将成为这片土地上,很值得品读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