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丹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重要指示精神,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纳入平安山丹建设总体布局,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力量、健全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法协调、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新格局,为基层社会治理从“化讼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注入坚实的“心”动能。
“心”系民生,构建全域心理服务新网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其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和平安建设考核内容。成立了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公安、司法、卫健、教育、民政等多部门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山丹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三大方面10项重点任务,构建起“前端预防、中端疏导、末端干预”的全链条服务模式。投入财政资金170万元,建成728平方米的县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设立办公接待、心理放松、团体活动等功能区。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采取“政府购买+市场运作”模式,为孤寡残疾等困难群体提供免费服务,为普通群众开展低偿服务,实现可持续运营。该中心辐射带动46个乡镇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村(社区)心理服务站点及学校、医院等专项咨询室,形成县、乡、村三级贯通、线上线下协同的心理服务网络。同时,建立部门协作、信息共享、预警干预三项机制,将心理评估嵌入矛盾纠纷调解、信访接待、社区矫正等环节,实现对扬言极端、重复信访等重点人群的精准识别和早期干预。2023年以来,开展心理健康“五进”(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活动220余场,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考前辅导、青春期关爱等活动81场;成功干预心理危机个案68例,有效防范“民转刑”案件6起,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多措发力,打造基层心理治理新标杆。聚焦队伍建设、服务优化、重点干预等关键环节,全面提升心理服务专业化、系统化水平。建强五支队伍,组建专业服务、骨干教师、志愿服务、科普宣讲、专业干预3支队伍,吸纳国家级心理咨询师5人、骨干教师18人、志愿者200余人,建立专家人才库,开展业务培训30余场,实现乡、村两级工作人员培训全覆盖。深化“心调对接”,推行“心理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在信访调解、司法调解中引入心理疏导,推动事心双解。2023年以来通过心理干预成功化解疑难纠纷46起。实施精准关爱,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开展心理评估和疏导服务,帮助其重建社会适应能力;联合教育部门为全县中小学配齐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常态化开展筛查与辅导。拓展线上服务,开通常态化心理援助热线,依托“心之寄语”线上咨询平台,提供便捷的在线测评等功能,累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强化宣传引导,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5.25”心理健康日等节点开展公益宣传,发放资料6600余份,制作科普短视频5期,有效破除心理服务污名化,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法治护航,绘就平安山丹“心”画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路径持续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心理服务伦理规范、隐私保护、知情同意等制度,推动服务规范化、法治化。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探索“政府投入+社会资助+服务收益”多元筹资模式;建立心理服务人才引进、培训和激励机制,扩大专业队伍规模。推动心理服务与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重点人群管理等深度融合,开发心理风险智能评估工具,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创新宣传方式,打造心理健康科普品牌,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供给格局,为更高水平的平安山丹、法治山丹建设夯实社会心理基础,努力实现从“心”治到“善”治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