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张掖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首页 » 县区动态

民乐:一场无声调解里的法治温度

来源:民乐县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高睿蔓 发布时间:2025-07-30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当聋哑夫妻焦急地用手语比划着诉求,当岳父攥着存折的手渐渐松动,这场因“22万元劳务工资”引发的家庭风波,最终在“情理法”的交融中悄然平息。这是民乐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缩影,更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民生“兜底”的温暖实践。

残障夫妻的“无声求助”:当血汗钱卡住了亲情

阳光斜斜地洒进县矛调中心的玻璃窗,郑某海和张某云这对聋哑夫妻坐在椅子上,手语动作急切而慌乱,比画着“钱”“孩子”“还我”的手势,眼里蓄满焦虑。一旁的岳父张某龙攥着存折,指节泛白,固执地摇头,将存折往怀里又紧了紧,屋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这本磨破边的存折里,存着22万元劳务工资,是夫妻俩起早贪黑、用汗水换来的心血。他们将这笔钱交给岳父张某龙代为保管,双方均想着能为年幼的孩子存下一份保障,而岳父张某龙因女婿女儿均为聋哑人怕外出打工时被骗等原因拒绝还卡,却没想到如今成了横亘在亲人之间的鸿沟。郑某海比划着“想要点钱”的手语被岳父摇头拒绝时,二十年相濡以沫的亲情裂开第一道缝隙。矛盾的逐渐激化,让夫妻二人无奈地来到县信访局上访,郑某海攥着妻子张某云的手,两人面前的白纸上歪歪扭扭写着“我们想要回自己的钱”。这一纸诉求,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面,迅速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涟漪效应”。

笔尖上的“对话”:在法理与温情间架桥

信访部门将该起纠纷移交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中心迅速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由涉事部门、乡镇干部、公检法司工作人员及值班律师组成的“解纷团队”迅速集结。考虑到沟通障碍,检察院入驻人员小牛将一沓A4纸铺在三人中间,用黑色记号笔工整地写下:“钱的事,我们慢慢说。”这简单的一句话,像一阵春风,稍稍吹散了屋内的紧张气氛。

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一场无声的“对话”就此展开。调解员逐条写下问题:“这笔钱是谁挣的?”“当初为什么交给岳父保管?”……随着一问一答,事实渐渐明晰。

22万元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岳父只是无偿保管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百九十七条,夫妻有权随时取回。

调解员开始了艰难的调解工作。他们一边用手语安抚郑某海和张某云,一边耐心地向岳父张某龙释法说理。“老张,都是一家人,孩子还小,这笔钱留着是为孩子好。”“这钱是小两口的血汗,于情于理都该还给他们。”“法律规定得清清楚楚,拒不归还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然而,张某龙却始终不为所动,固执地守护着怀里的存折。

见调解陷入僵局,检察机关表示将支持夫妻二人提起民事诉讼,司法局也承诺提供法律援助。

调解员的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将法言法语拆解成最朴实的家常话:“这钱啊,就像您帮闺女暂存的老母鸡,下蛋了还是得抱回自家窝里。”司法局律师掏出计算器,把夫妻俩在工地扛水泥、扎钢筋的工时换算成看得见的天数。

调解员一次次与张某龙谈心,从亲情谈到法律后果,用真心和耐心一点点叩击他的心门。不知经过了多少轮劝解,张某龙紧绷的肩膀突然松弛下来,他缓缓打开紧握的存折,泪水夺眶而出:“我……我怕他们乱花,孩子以后可咋办啊!”原来,这份固执的背后,藏着一位老人笨拙却深沉的爱。他害怕残障的女儿女婿无法妥善规划钱财,担心外孙的未来没有保障,才选择用最错误的方式守护。

存折重新回到夫妻手中时,张某云颤抖着双手,用手语比出“谢谢”。窗外的阳光越发明亮,透过玻璃洒在每个人的身上,暖意融融。这场始于无声终于共鸣的调解,恰似矛调中心廊檐下新结的蛛网,在晨光里轻轻摇晃,却兜住了人间最珍贵的温情。

矛调中心的调解室里,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每一次“中心吹哨”,都是对民生的关切;每一回“部门报到”,都带着守护的温度。新时代“枫桥经验”,正是由这些充满人情味的瞬间编织而成,让法治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平凡却重要的“家长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