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3月1日,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暨主动创稳推进会议上,省委书记胡昌升对深入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主动创稳提质增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张掖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奋楫者先,勇进者胜”的奋斗姿态和工作状态,不断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张掖、法治张掖建设,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平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张掖政法”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推出【“枫”景这边独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张掖实践】专栏,集中展示全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创新社会治理的经验成效。
民乐县综治中心:打造小县大城社会治理专有“品牌”
近年来,民乐县规范运行机制,建强工作平台,优化解纷流程,推行融合共治,聚力打造集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数字化社会治理中心、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中心为一体的县综治中心,积极探索具有民乐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政法护航全县经济社会实现高水平突破、高质量发展。
高效统筹联动,建强基层治理“指挥大脑”。按照“六有八化”标准,县综治中心整合公安、司法、信访、民政、社保等力量,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直面群众诉求表达平台,充分发挥“指挥部”作用,镇综治中心与司法所合署发挥“治理平台”作用,村综治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合署发挥“前沿阵地”作用,至目前,县、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100%实现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为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19年,民乐县举全县之力大力实施生态及地灾搬迁工程,将南丰、永固等10个镇的1.27万户、5.6万村民搬迁至乐民新城,推动形成了“小县大城”发展格局。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民乐县探索建立农民流出地和迁入地共同服务的“街乡共治”模式,投资150万元新建民乐工业园区综治(街乡共治)中心,派驻干部10名,选聘165名楼栋长,构建“2+ N”(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员+N个部门、人员力量)工作格局。运行以来,累计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民服务1.2万余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90余件,推动形成了“大党委引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一键式响应”的基层治理新机制。
优化网格管理,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统筹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科学划分网格448个,按照“1+2+4+N”网格力量配置体系为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2名微网格员、“三官一师”各1名和N名党员联系户,448名网格治理力量每日常态化巡查网格情况、上报网格信息、排查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帮助解决群众诉求,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加强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坚持日分析、周报告、月研判机制,全量汇聚12345政务服务热线、群众反映诉求、治安警情、民商事案件、信访问题、公共安全等数据信息,将全县社会稳定、治安防控、网格运行等16个大类、57个小类数据汇总分析形成每月“平安民乐指数”,并对全县各镇信息报送、治安情况、矛盾纠纷、安全稳定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预警提示,形成“平安民乐指数分析研判报告”12期,情报信息精准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民乐县以五线工作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被评为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强化诉源治理,打造多元解纷“暖心阵地”。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原则,因地制宜推动综治中心、矛调中心“一体化”整合、“一站式”运行,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牵头协调、矛调中心主业主抓的作用,统筹调度政法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和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组织及社会组织等力量,建强配齐四支调解员队伍,以常驻、轮驻、随叫随驻方式入驻综治中心,有力有序推进诉调、警调、访调对接工作,构建起县矛调中心研判分流、人民调解专门调处、信访问题交办调处、行业调委会专职调处,人民法院诉前调解的大调解格局,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实现了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只对一个窗、一次办成事”。2023年以来,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7373件,成功调处6967件,化解率达94.5%,有力筑牢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加强部门联动,筑牢治安防控“桥头堡”。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六张网”建设,架设“雪亮工程”视频监控5125路,配备手持终端978部,利用监控数据为公安部门侦破案件、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技术支撑。以“四个一”(一终端一机制一研判一动态)工作模式为抓手,运用“数据核算+人工核查”方式进行“一网考”,动态监测社会变化情况。扎实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和“平安五小”工程等系列创建活动1300场次,为群众赔付综治保险和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责任险240万元。扎实开展校园周边安全环境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整治活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机制,加强社会闲散人员、精神障碍患者、“三失一偏”等人员的服务管理,切实筑牢了预防社会风险和违法犯罪的“社会心理防线”,培育形成了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