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张掖市山丹县公安局聚焦校园及周边安全治理重点,立足县域校园分布特点与治安实际,充分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通过整合前沿科技力量、创新联勤联控机制、深化安全教育体系,织密全县35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防线,校园师生安全感、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100%,用坚实守护为县域教育事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智慧安防”全覆盖 应急响应“秒级达”
“山丹一中一键报警测试,设备通信是否正常?”6月3日,治安大队民警通过可视化调度平台,与全县各中小学开展“一键报警”设备通联测试,确保安防设施全天候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在培黎职业学院门口,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与校园视频监控形成“双重防护”,有效防范不明身份人员进入校园。针对县域校园点多、线长、分布散的特点,县公安局统筹推进智慧安防校园建设,目前已完成全县35所中小学、幼儿园“一键报警”系统与公安指挥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校园应急报警“全域覆盖、秒级响应”。
人防力量是校园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山丹县公安局结合县域交通特点,在城区学校周边增设6处固定巡防点,在学校推行“民警+社区(村)干部+校园保安”联合巡逻模式。每到上下学时段,巡防人员便会准时出现在校园周边,引导学生安全通行、维护现场秩序。2025年秋季开学季,清泉学校周边因道路施工出现交通拥堵,清泉派出所立即调动12名巡防力量开展疏导,仅用20分钟便恢复交通秩序,保障了学生出行安全。
“校警联动”强基础 应急处置“提效能”
“守住校园安全,关键要把‘护学岗’建成‘放心岗’。”山丹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刘军介绍,为进一步夯实校园安全防线,县局从各派出所挑选出24名业务精、群众工作能力强的民警,担任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法治副校长”。同时,牵头与各校签订《警校联动安全协议》,构建起“民警主导,多方协同”的“警+N”联动机制,并在学校设立警校联动岗,制定清晰的职责分工、联动步骤和应急预案,使校园守护工作更精准、更高效。
“以前放学接孩子,总担心校门口人多混乱,现在有民警和志愿者执勤,我们放心多了。”在东街小学门口接孩子的李女士说道。针对县域校园安保队伍老龄化严重、专业能力欠缺的现状,山丹县公安局协同县教育局创新工作模式,引导各校在青年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中遴选精干人员,整合组建“两名保安+一名教师”的最小应急单元,有效优化安保力量结构。辖区派出所民警常态化进校开展实战化训练,培训内容涉及反恐处突、火场逃生、医疗急救等关键领域,通过系统化演练显著强化了校园安保团队的应急响应能力。截至目前,全县组建校园最小作战单元8支30人,最小应急单元68支233人,应急响应速度较以往提升20%。
“警师双育”润心田 安全意识“入人心”
“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要冷静沟通,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遇到陌生人搭讪要提高警惕,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报告……”近日,山丹县公安局清泉派出所民警走进山丹县第三中学,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课堂上,民警结合县域内发生的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预防青少年犯罪、防溺水、防校园欺凌等安全知识,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为了让安全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山丹县公安局创新推行“警师双育”机制,县公安局与县教育局携手创新,精心打造校园安全体系。每天放学前十分钟,班主任会送上简短提醒;每周固定时段,法治副校长或民警通过灵活方式传授防护知识;每逢假期前夕,民辅警会进校园开展半小时的专题活动,涵盖交通、消防、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多领域风险,让安全意识深植学生心中。
山丹公安:多维发力精准施策 织牢校园安全“防护盾”
“以前安全教育多集中在开学和放假前,现在通过‘警师双育’,安全知识成了日常课堂的‘必修课’,不仅学生学到了知识,我们老师也积累了不少安全教学经验。”山丹县南关学校王建新老师说道。此外,针对涉校矛盾纠纷化解,县公安局在各个中小学成立专业调解团队,整合民警、检察官、心理教师及社区干部等多方力量,通过定期上门访问、家校互动和在线反馈等方式,及时捕捉矛盾苗头,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为全县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