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司法局聚焦基层法治资源分散、矛盾纠纷多发、特殊群体管理难等基层社会治理痛点难点问题,立足司法行政职能,以法治宣传入民心、矛盾纠纷就地解、特殊群体稳得住的实际成效,扎实推进法治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平安山丹、法治山丹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法治宣传立体化,营造全民守法新风貌。形式多样提升普法覆盖面。结合“法律八进”活动,打造“普法星期五”“普法赶集”等特色品牌,深入机关、乡村、学校、企业开展法治宣传80余场,发放资料4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推动法治意识深入人心。阵地建设融入百姓生活。因地制宜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楼宇等实体阵地21处。如位奇镇法治文化广场,将法治元素嵌入群众日常休闲活动,通过宣传栏、雕塑、文化墙等形式,实现法治文化“润物无声”。培育基层法治“生力军”。持续实施乡村法治人才培养工程,累计培育“法律明白人”787名、学法用法示范户91户,创成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1个,形成了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法治骨干队伍。
纠纷调解多元化,构建和谐稳定新格局。健全网络实现调解全覆盖。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实现8个乡镇、123个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并在矛盾多发的重点领域设立9个行业性调委会,形成了以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龙头,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体,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为补充,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创新方法提升调解实效。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推行“四级七天”调解机制基础上,创新“长城和韵·小板凳+”调解法,融合长城坚韧、团结等文化内涵,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打造矛盾纠纷化解新“枫”景。今年共调解纠纷1717件,成功率达98.5%,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强化培训激发队伍活力。定期组织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员开展法律法规、人民调解实务、调解技巧等业务培训,全年开展调解员培训12期、覆盖1056人次,有效提升了专业能力与实务水平。落实“个案补贴”机制,发放补贴13.9万元,有效激发了调解员积极性。
特殊人群管理精细化,筑牢安全稳定新防线。社区矫正实现“四维赋能”。构建“制度+科技+社会+人文”模式,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成立社区矫正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高效联动“责任链”;建成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集成智能定位、人脸识别、视频点名等信息化系统,打造精准监管“千里眼”;组建专业帮扶团队,建立“1+N”结对帮扶机制,联合检察院、人社部门制定下发《关于建立社区矫正对象职业技能培训协作机制的意见》,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织密多元帮扶“连心网”;打造法治讲堂、道德讲堂等“润心”教育品牌,建设心理矫治中心,开展“暖心家访”活动,突出人文关怀,点燃重塑新生“心动力”。三年来再犯罪率控制在0.2%以下,群众满意度达98.5%。安置帮教做到“无缝衔接”。落实季度谈话、不定期家访制度,提供远程视频会见服务,强化亲情关怀。鼓励自主创业、协调基地就业,发放安置帮教经费13.5万元。全年87名刑满释放人员衔接率、帮教率均达100%。
法律服务便捷化,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为全县123个村(社区)配备27名法律顾问,参与纠纷调解、合同审核、法治培训等工作,全年提供法律服务180余次,解答咨询300余人次。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进一步降低门槛、扩大范围,在公检法等部门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实行律师值班制度,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0余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公证服务推行“便民举措”。开展“公证便民利民”活动,推出网上预约、上门办理等服务,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全年免费办理公证339件,减免费用18万余元。
下一步,山丹县司法局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拓展法治服务深度,创新治理方式,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