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张掖,连绵的玉米田不仅是金色的丰收画卷,更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要地”。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管理体系最完善的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核心基地,张掖市常年稳定玉米制种面积110万亩,年产种量达4.5亿公斤,占全国总量的45%以上。全国每2粒玉米种子中,就有1粒来自这片北纬38度的“黄金制种带”。守护好这片热土,就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近三年来,张掖市检察机关持续加大种业保护司法力度,共办理各类涉玉米制种案件12件25人,涵盖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子、无证生产经营、涉种职务犯罪等多种类型。从侵权套牌、非法经营,到合同纠纷、基层微腐败,张掖检察机关通过精准分类打击,推动全市制种领域刑事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特别是套牌侵权等严重危害种业安全的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种业市场环境得到显著净化。
从案件特点看,当前涉种违法呈现“线上线下交织、跨区域作案增多”的新趋势。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销售假劣种子,通过物流快递隐蔽流通,甚至形成“制种-包装-销售”的黑产链条。面对新挑战,张掖检察机关建立涉种案件专业数据库,通过对近三年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研判,精准识别出每年3-5月春耕播种期和9-10月秋收季为案件高发时段,案件高发区域则集中在甘州、临泽、高台等核心种植区。
为提升办案质效,张掖检察机关刑事检察部门组建了“涉种案件办案组”,建立涉种案件受理“绿色通道”,对重大案件提前介入、引导侦查,保障打击效果。在坚持“严打击”的同时,加强追赃挽损及玉米种子品牌综合司法保护,注重提升“重保护”的司法效果。三年来,共督促行政机关移送涉种刑事案件8件,监督侦查机关立案4件、撤案3件,提出纠正违法意见6件,依法不起诉4人,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这些数据背后,是检察人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和坚守。在办理一起涉种企业技术骨干的案件中,检察机关全面考量被告人认罪认罚、坦白等法定从轻情节,在案件未造成严重后果,且涉案双方达成刑事和解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考虑到当事人系制种企业技术骨干,综合认定后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并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