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台县按照“协同共治、资源共享、队伍共育、氛围共营、机制共建”的思路,全面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和良好生态,促进孩子成人、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为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提供更友好的环境。
强化组织领导,把舵“明方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作为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内容,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构建家校社协同联动育人体系问题。科学制发《高台县开展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推动形成政府主导、教育统筹、多元联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格局,积极构建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延伸的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
健全保障机制,下好“先手棋”。着力构建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完善学生防侵害应急处置、学生人身安全保障多方协作联动等机制,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生防欺凌排查治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方案,积极协调民政、团委、妇联,政法、公安、交通、司法及法检两院等相关职能单位,建立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和关爱保障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法治、禁毒、交通安全“进校园”,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活动,未成年人保护联动工作机制全面形成。
落实立德树人,种好“责任田”。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各环节,深入推进“德育星级校”创建,广泛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文化人”标准教育实践等活动,全面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等政策,有需求学生“5+2”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100%。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累计开设舞蹈、器乐、书法等各类艺术社团,足球、篮球、健身操、跳绳等各类体育社团,戏曲、秦腔、剪纸、刺绣、舞龙舞狮等各类传统文化社团300多个。建成骆驼城镇中心小学高标准劳动教育基地,职业中专32个班级劳动区,宣化镇中心小学集观光、采摘、制作、培训、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综合研学基地和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强化教育引导,常打“预防针”。以青少年法治教育为重点,教育部门与政法单位协助配合,为学校聘请法治副校长50名,组织开展“共上法治第一课”“送法进校园”“法治我践行·尊法我先行”“拒绝校园暴力·预防校园欺凌”“家校联动·德法同行”等普法教育活动90多场次,通过邀请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教育、预防校园欺凌和性侵等以案释法专题讲座,定期开展校园欺凌及暴力伤害、性侵专项督查督导,开通举报热线,设置举报信箱,拓宽问题线索受理渠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把强化家校合作作为深化未成年人家庭保护成效的重要载体,召开家长会组织专题学习,通过线上平台推送相关知识互动学习,引导家长认真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坚持关爱帮扶,弘扬“正能量”。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面落实“两免一补”、贫困家庭寄宿生和非寄宿生生活补助等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健全镇政府、村委会(社区)、学校三级联动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协同做好失辍学未成年人劝返工作。强化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保障,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和重度残疾送教上门帮教机制,积极开展孤儿、留守儿童“双结双促”关爱帮扶工作,组织师生与孤儿、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扶关爱723人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每学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少于20课时,培育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32名、取得相应资格社会心理服务人员10名,建立校级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17个,培育省级“中小学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示范学校2所、成立县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为1.6万多名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强化安全管理,筑牢“压舱石”。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教育。加强校(园)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安全管控,落实24小时值班制。指导各校(园)开展防震、防火、防拐骗、防暴力侵害常态化演练,组织参加学校食堂管理及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安保人员等培训700余人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学生上下学交通秩序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城区校(园)周边环境安全工作综合检查,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平安校园”创建达标率达100%,校园专职保安配备、校园封闭式管理、护学岗设置、一键式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与公安机关联网、学校门口防冲撞设施架设实现“五个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