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临泽县法院充分发挥法治智囊团优势,组织法学法律专家积极参与诉调对接,主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为法治临泽建设贡献法学智慧和法治力量。
李溪城——中国法学会会员、临泽县人民法院入驻县综治中心负责诉调对接的法学专家。

从“初识迷茫”到“精准把脉”的认知升华
当李溪城初次接触诉调对接工作时,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巨大鸿沟曾让他倍感压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他深刻意识到,仅凭法律条文难以真正化解矛盾,必须找到法与情的平衡点。
那起令他至今记忆犹新的继承纠纷案,成为他理念转变的关键节点。面对负债累累的孤儿寡母与证据单薄的债权人,他没有简单依据欠条判决,而是深入案情本质,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经过耐心调解,最终达成被告支付4000元、原告承担诉讼费用的和解方案,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在此过程中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他认识到,诉调对接工作的核心在于深入矛盾根源,理解当事人真实诉求,让冷冰冰的法条散发出司法温度。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协同”的路径突破
构建“三位一体”调解法。李溪城在实践中总结出“情、理、法三位一体”调解方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他特别注重调解场景的营造,通过创设和谐氛围,消解当事人对立情绪。推行“一线工作法”。在系列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调解中,他不满足于坐堂问案,而是深入小区实地勘察,拍照取证,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这种深入一线的工作方法,使他在调解中能够切中要害,令当事人信服。面对业主集体拒交物业费的困境,他既指出物业公司服务质量问题,又纠正业主“物业包揽一切”的错误观念,最终促成物业公司放弃违约金、按90%收取欠费的和解方案,实现了批量案件的高效化解。

从“个案解决”到“类案治理”的格局提升
建立“分层过滤”机制。针对不同类型案件,他创新建立“简单案件快速调、复杂案件精细调、系列案件集中调”的分层过滤机制,极大提高了调解效率。打造“多元联动”模式。他主动加强与综治中心、行业协会、基层组织的协作联动,形成多元共治的矛盾纠纷化解网络。在综治中心工作期间,日均处理十余起案件,通过团队协作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

从“纠纷化解”到“信仰守护”的境界跃升
李溪城始终认为,看似微小的矛盾纠纷,恰恰最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解决“柴米油盐”的琐事,正是司法工作价值的生动体现。面对日复一日的案卷堆积、部分当事人的不理解,他始终甘之如饴,因为他深知自己守护的是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仰、对善良的认可、对正义的虔诚。
李溪城的实践表明,诉调对接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如我在诉”的理念贯穿全程,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李溪城表示,将慎终如始地坚守对法律的信仰和对司法事业的执着追求,在平淡而漫长的工作生涯中继续砥砺前行,为多元解纷机制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