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张掖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长安速递

安贵:深耕基层治理的“为民答卷”

来源:张掖市法学会 责任编辑:高睿蔓 发布时间:2025-10-23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1.jpg

“多亏安所长把‘疙瘩’解开,过去的事翻篇,以后咱们还能好好打交道!”在临泽县综治中心法学法律专家服务站,郭某某紧握着田某某、刘某某的手,脸上的愁云化作笑容。这样的温暖场景,正是安贵扎根基层、以法护民的生动缩影。

解纷有“妙招”:织密基层矛盾“化解网”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矛盾纠纷的“始发站”。安贵将法律专业与乡土实际结合,以“化解一件纠纷,温暖一片人心”为目标,探索出了“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和“七法四必访”调解技巧。该方法以村、社、镇、县四级为调解网络,限定七天的调解周期,通过“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守之以法、以法育人,终之以调、以调止纷”的“情、理、法、调”工作技巧,极大地提高了调解效率与成功率。这套方法的诞生,源于一次紧急的土地纠纷。2023年春耕,倪家营镇汪家墩村两户村民因耕地边界起争执,王某认为张某占了自家半亩地,抡起锄头要挖毁青苗,村调解员多次劝说无果。接到消息时,距离播种期只剩3天,安贵立刻启动“四级响应”,当天下午,镇调解员联合村老党员到现场“勘界”,调取30年前的土地承包台账;第2天,邀请县农业农村局专家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承包地边界认定”条款,用数据和法条打破双方“各执一词”的僵局;第3天,组织双方在村委会调解,安贵先讲“远亲不如近邻”的情理,再算“耽误播种少收千斤粮”的经济账,最终张某主动退让20厘米,王某也放弃索赔,两人当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正是这次“3天解纠纷、不误春耕”的经历,让安贵更坚定了“分级处置+限时办结”的思路。如今,“四级七天”工作法已成为倪家营镇的“解纷标配”。简单纠纷由社调解员1天内介入,一般纠纷村调解员3天内化解,复杂纠纷镇司法所5天内处置,疑难纠纷7天内联动县级部门解决,90%以上矛盾在基层“就地消化”,他也因此获评“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全省百名新时代政法英模”“全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jpg

“六诊”服务+联动机制:让纠纷有处可寻

2022年,“安贵调解室”进驻县综治中心。今年结合中心升级,调解室与法学会基层服务站整合,推出“六诊”服务机制,“集体会诊”曾化解一起涉及23名农民工的欠薪纠纷。去年年底,某建筑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近80万元,工人多次讨薪无果,情绪激动要堵路。安贵启动“集体会诊”,联合县人社局(查工资支付记录)、住建局(查工程进度款)、法院(提供诉前保全建议)“三方联动”,3天内查清公司有一笔未结算的工程款;第5天,通过“诉调对接”,由法院出具《诉前调解建议书》,督促发包方优先支付农民工工资;最终7天内,23名农民工全部拿到工资,其中一位四川籍工人握着安贵的手说:“能带着工资回家过年,太感谢您了!”此外,他牵头搭建“诉调+访调+警调”联动平台,推动12个部门数据共享;依托“云调解”实现“在线受理-远程调解-电子签约”一站式服务,今年已协助调处纠纷118件,调成率达95%以上。

3.png

普法有“新意”:打造“老枣树下”法治品牌

“硬法条”难入乡心,“活故事”更易共情。安贵瞄准基层普法“听不懂、记不住”的痛点,以各村(社区)的老枣树、老槐树为“天然讲堂”,打造“老枣树下讲法律”品牌,让法治精神扎根乡土。他选准“故事素材”,让普法接“地气”。

他收集的“法律故事”皆源于真实,其中“兄弟争产”的故事最让村民印象深刻。倪家营镇南台村李某兄弟因父亲留下的老宅院反目,弟弟认为哥哥“多分了一间房”,把哥哥的家具扔到院外。安贵调解时,先带兄弟俩看父亲生前的照片,再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法定继承”条款,最后说:“父亲要是看到你们这样,能安心吗?”最终兄弟俩握手言和,哥哥主动提出“宅院一人一半,老母亲轮流照顾”。后来,这个故事成了“老枣树下”的经典案例,每次讲完,都有村民说:“为了房子伤感情,不值当!”他还紧扣时节需求——春耕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秋收讲农民工工资保障,春节前讲反诈。去年12月,他在新华镇讲“电信诈骗”时,结合当地发生的“冒充客服退款”案例,提醒村民“凡是要你转钱的,都是骗子”,后来有位老人接到类似电话,想起“枣树下的提醒”,及时报警避免了损失。

创新“讲述方式”:让普法有“温度”

摒弃“照本宣科”,他用“拉家常”互动。今年3月,在沙河镇老枣树下,他先抛故事:“咱们邻村王师傅,在工地干活摔了,老板说‘没签合同不算工伤’,王师傅找到调解室,我们帮他找了工资转账记录、工友证言,最后老板不仅赔了医药费,还补了3个月工资。”故事讲完,他挖法条:“《工伤保险条例》说了,没签合同也能认定工伤,只要能证明存在劳动关系。”最后问需求时,有位村民举手:“我侄子也在工地干活,没签合同,能帮他补签吗?”安贵当场联系工地负责人,第二天就帮村民侄子签了劳动合同。有时他还邀请当事人“现身说法”。去年夏天,拿到欠薪的农民工张某来“老枣树下”,讲自己“3天讨回2万元工资”的经历,台下村民听得格外认真,有位村民当场说:“以后遇到欠薪,我也找调解室,不闹事、走法律路子!”

4.jpg

拓展“传播渠道”:让普法无“死角”

他将故事整理成配漫画的《普法小故事手册》,发放5000余本;联合县融媒体中心拍成32条短视频,其中《兄弟争产记》在抖音播放量超5万次。累计开展线下宣讲68场,覆盖8000余人次,群众感慨:“以前觉得法律远,现在才知法律在身边,有矛盾先找调解室准没错!”他传帮带“赋能”,让基层治理有“后劲”。“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安贵不仅自己深耕一线,更注重将经验转化为“通用方法”,为基层治理培育“生力军”。法学专家带头“研”,作为法学法律咨询专家,他坚持“每月学一法、每季度办一案、每半年梳一漏洞”,编写的《基层矛盾层级处置法律指引》中,详细记录了“土地纠纷如何查台账”“欠薪纠纷如何联动部门”等实操要点,成为调解员的“工具书”。分层培训精准“教”,针对不同层级调解员开展培训:一级调解员学“沟通技巧+简单法律+故事讲法”,二级调解员学“案例分析+方案制定”,三级调解员学“复杂法律适用+部门联动”。去年培训后,倪家营镇年轻调解员小杨用“枣树下讲法”的方式,成功化解了3起邻里纠纷,她说:“安主任教的‘先讲故事再讲法’,比硬搬法条管用多了!”经验推广全面“用”。他整理形成《基层矛盾化解“双机制+一品牌”操作手册》,选取2个镇试点推广,半年内试点镇诉前调解率提升20%,信访案件下降15%;组织经验交流会,让“四级七天+六诊服务+老枣树下讲法律”从“个人经验”变成“全县良方”。

从调解室里的耐心疏导,到老枣树下的法治宣讲,安贵用忠诚与担当,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上播撒法治种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