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张掖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检察巡礼

守护古韵根脉 绽放山检华彩——山丹县检察院“古韵山丹·传遗保护”工作品牌

来源:山丹县检察院 责任编辑:高睿蔓 发布时间:2025-10-16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深秋时节,在山丹县老军乡绵延的长城遗址傍,县检察院检察官苏爱媛和文保员老李一起进行着“例行巡检”。无人机在空中盘旋,镜头记录着这段历经沧桑的明长城的最新状况。突然,老李指着远处一段墙体:“这里最近有雨水冲刷的痕迹,需要及时保护。”苏爱媛迅速记录坐标,这已是她今年记录的第9处长城保护点。

山丹,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被誉为“丝路马都·古韵山丹”。如今,一场以“检察蓝”守护文化根脉的实践正在这里生动上演。

一张全貌图

“我们通过‘座谈走访+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形式,绘制出了‘区域文化遗产全貌图’。”山丹县检察院党组成员石文纲介绍道。今年以来,该院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25件,其中涉及文物保护12件、纪念设施修复3件、非遗保护10件。

在老军乡政府挂牌成立的“传遗检察室”是这项工作的创新之举。检察官们通过走访、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对365公里长城、160座烽燧、4处传统村落、6处历史建筑、48株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调查取证。

“每处文化遗产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苏爱媛向我们展示了一张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符号的地图,“这是我们实施‘点线面’组团式文物保护的基础。”

三维保护网

在硖口古城村,我们遇到了非遗传承人陈师傅。他正在教青年学徒学习河西宝卷的演唱技巧。“以前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现在有了检察院的保护,我们传承的信心更足了。”陈师傅说。

检察院对36名烙画、剪纸、河西宝卷等非遗传承人和27家挂牌运营的传习所进行了走访,制作笔录52份,推动主管部门通过资金投入、产业激活等多元手段进行综合保护。

“检察监督+行政履职+社会参与”的三维保护网已经形成。在炒拨拉节、传统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中,检察官们的身影不再陌生。他们既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也收集保护线索,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合力。

多元化参与

“益心为公”志愿者张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手机里的文保工作群:“我们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在群里反映,检察院会迅速响应”。

这种“线索举报+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的工作模式,让文化遗产保护实现了社会多元参与。志愿者们协助摸排各类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

针对纪念设施设置不当、非遗传承链条断裂、产权维权困难等问题,检察院采取“调研报告+公开听证+检察建议”等方式,主动向党委呈报调研报告,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那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研报告,直接推动了全县专项行动的开展。”石文纲回忆道,“报告还被《甘肃检察》刊载,成为实践创新课题。”

协作促共赢

机制建设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长久之策。检察院与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线索移送、信息共享、专业咨询等机制,创设了“沟通协商+听证会+检察建议+跟踪回访”的办案模式。

这些机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聘请84名文保员,投资3000余万元解决长城墙体当作地埂使用等历史遗留问题。

数字背后是生动的实践:设置文物保护碑361处、加筑围栏300公里,建成集传承、研学、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2处,实物展厅8处、手工艺合作社10家。

“我们还协助行政部门争取到‘山丹烙画’和‘山丹剪纸’保护专项资金31万元,推动了非遗与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苏爱媛介绍道。

文旅相融合

将非遗传承保护纳入县政府“八大行动”后,检察院督促文旅部门整合长城、军马场、焉支山等文旅资源,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元素。

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区,我们遇到了来自广东的游客刘先生:“这里的文化体验很独特,既能感受历史厚重,又能参与非遗互动。”

《山丹非遗技艺图谱》的出版,4处非遗特色景区、5处体验店的建设,10件新产品的研发,让山丹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通过参加大型交易会和国际文化交流,我们的县域财政、传承人经济收入、非遗自身价值和社会效益提升了30%。”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

石木堂红枣木多功能养生系列产品和丹美工艺麦秆画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入围奖,麦秆画、树皮画和针织品入选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

夕阳西下,长城遗存在余晖中更显沧桑壮美。苏爱媛和文保员老李结束了一天的奔波。“每次站在这里,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苏爱媛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种呼吸能够永远延续。”

悠久历史积淀,千年文化浸润。在这片土地上,古韵与新彩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文化传承的路上,检察人与文保人、传承人、志愿者一起,正在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