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祁连山北麓的甘肃山丹县迎来大麦、葵花、土豆等农作物丰收季。为保障农作物顺利归仓,山丹县公安局紧扣戈壁绿洲农时特点,将警务工作延伸到田间地头,从巡防守护、纠纷调解、安全宣传等方面精准发力,用“警察蓝”守护“丰收景”,为秋收生产筑牢安全屏障。
巡防到田埂 筑牢“安全网”
“过去,每年葵花成熟的时候,我们整天守在田里不敢走,现在白天晚上都有民警巡逻,还有无人机巡防,我们放心多了,再也不怕有人来偷葵花了。”山丹县陈户镇焉支村葵花种植户刘世元说。陈户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秋季是收获的时节,但盗摘行为却成为农户的“揪心事”。
“针对秋收期间涉农盗窃、农机具遗失等风险,我们调整了勤务模式,把警力沉到田间地头。”陈户派出所所长宋自成介绍,山丹公安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牵引,立足“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以“主动警务、预防警务”为革新焦点,通过优化警力部署、整合社会力量、完善群防群治等方式,组建“秋收护农巡逻队”,采用“车巡+步巡+无人机巡”的立体巡防模式,重点围绕连片农田、粮食晾晒场、农机停放点等区域开展巡逻。同时,在国道312线、县道山马公路等农资运输主干道,设置临时检查点,严查盗窃、非法倒卖粮食等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巡逻队累计出动警力320余人次、警车80余辆次,无人机空中巡查覆盖农田面积达8万余亩。
农资安全是秋收的“定心丸”。山丹公安还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护农保收”农资市场专项检查,对全县25家种子站、农药店、农机维修铺进行突击排查,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哄抬农资价格等违法行为。“我们还向农户发放了‘农资维权联系卡’,一旦发现问题,能第一时间联系民警维权。”陈户派出所民警罗飞说。
调解进村庄 解开“心头结”
“我听说老解和收割机司机老张最近因为劳资问题多次吵架。”村民老王跟正在走访入户的马营派出所民警刘世杰说道。听村民提及后,刘世杰立即到两家走访,组织双方当事人、村委会干部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调解工作。最终,通过重新协商收割机费用,成功化解两家矛盾。
秋收时节,土地边界、农机租赁、劳资结算等涉农矛盾纠纷进入高发期。山丹公安依托“一村一警”工作机制,组织驻村民辅警深入111个行政村,通过“唠家常、听民意”的方式,开展矛盾纠纷“拉网式”排查。针对排查出的纠纷,采取“现场调解+联合调解”模式,联合村委会、司法、农业等部门,把调解会开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确保矛盾不升级、纠纷不拖延。
为了防止矛盾“反弹”,山丹公安还建立了“纠纷回访”制度。对每一起调解成功的涉农纠纷,民警会在3天内进行电话或上门回访,了解双方履行协议情况,及时解决后续问题。“我们还为每起纠纷建立了档案,分析纠纷类型和原因,提前制定防范措施。”马营派出所所长姚新文介绍,目前已排查化解涉农矛盾纠纷30余起,回访满意率达100%,未发生一起因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
宣传入人心 守住“钱袋子”
“大家收割完土豆卖钱时,一定要仔细核对对方身份,遇到让先交‘保证金’‘手续费’的,千万别信!”在霍城镇土豆收购点,霍城派出所民警白兴华拿着宣传册,向排队卖土豆农户讲解反诈知识。秋收季农户手中资金增多,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点目标,山丹公安把反诈宣传“搬”到田间地头、农作物收购点、农机市场,用“接地气”的语言,向农户普及“虚假投资”“冒充电商客服”“卖粮诈骗”等常见骗局。
针对农忙时农户交通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交通管理大队开展“秋收交通安全专项宣传”。其间,民辅警走进村庄,结合农用车载人、酒驾醉驾、不戴安全头盔等典型事故案例,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在田间道路、乡镇集市周边设置宣传点,发放《秋收交通安全提示》8000余份。同时,在早晚农忙高峰时段,加大对农村道路的管控力度,严查农用车载人、人货混装、面包车超员等违法行为。“我们还向农机手发放了‘安全驾驶提醒卡’,提醒他们检查车辆、规范操作,避免农机作业事故。”交通管理大队民警王晓露说,目前已查处涉农交通违法行为35起,开展交通安全宣传52场次,受教育群众达3万余人次。
从麦田里的巡逻身影,到村庄里的调解声音,再到农户手中的宣传册,山丹公安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秋收保驾护航。“接下来,我们会根据秋收进度,继续优化护农举措,让农户安心收割、放心增收。”治安大队大队长刘军说。如今,在山丹县的金色田野上,“警察蓝”与“丰收景”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平安和谐的秋收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