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落实中央政法委“一意见一指引”和“厦门会议”的“四个导向”部署,锚定“五个规范化”,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水平。
固根基,筑牢基层治理“主阵地”。制定印发《临泽县推进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按照面积“足够”、功能“齐全”、群众“方便”的原则,立足辖区人口、矛盾纠纷数量、群众诉求状况等因素,在县政府大院临街靠路、方便群众的位置建设1000平方米的县综治中心。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和“1厅+N室”模式,设置引导受理、多元调处、心理服务、指挥调度等功能区域,设置调解室5个、各类功能室16个,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信息化设施,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多元化的服务平台,使综治中心真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阵地。
聚合力,打造协同联动“共同体”。通过常驻、轮驻以及随叫随驻三种入驻方式,统筹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政法力量以及群众诉求相对集中的住建、妇联、卫健等行业部门入驻综治中心,采取联合接访、协同调解、释法说理等方式,合力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矛盾风险,防范风险隐患,县综治中心常驻工作力量及调解员33名。按照“1+N”模式,配备180名专职网格员和若干辅助人员、121名“三官一师”常态化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服务保障群众,运用“陇情e通”民情直通平台,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打造各部门协同联动、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
优机制,畅通高效运转“快车道”。聚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报送研判分析、重点人员服务管理等重点工作,县综治中心健全完善首问负责制度、会商研判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八项工作制度,优化完善工作流程。全域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实战运行机制,确保群众每项诉求都“导得出”“接得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畅通综治中心高效运转的 “快车道”,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深入推行“四级七天”调解法,压实网格员、村调委会、镇综治中心、镇党委政府四级责任,健全排查报告、联动调解、包案调处、督考奖惩、研判预警机制,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健全“三调对接”机制,将群众愿意调解的民商事案件、矛盾纠纷类警情和信访事项流转至综治中心,由综治中心组织有关部门和调解力量依法调处化解,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重实效,拧紧责任链条“螺丝钉”。建立县委政法委员包抓镇主动创稳工作机制,对重点任务落实、现实矛盾攻坚化解等工作每月进行调度。认真落实《乡镇主动创稳重点指南》,对照“五个有力”正面清单和“十个不发生”负面清单,各镇每周召开一次分析研判会,政法委每月进行调度,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评估,上半年,全县七个镇均实现了“十个不发生”。建立民生信息收集研判和预警处置工作机制,督促相关镇和部门及时处置。完善“受理-分流-化解-督办-反馈”五步闭环管理流程,健全完善网格员培训、管理、考评、评优等制度,健全网格准入事项、禁入清单,拧紧责任链条上的每一颗“螺丝钉”,推动综治中心工作取得实效。
强科技,激活智慧治理“新引擎”。汇聚数据全网共享,纵向县、镇、村、网格员四级直达,横向链接应急管理、交通、住建等部门,海量汇聚、动态感知人、地、事、物、情各类数据,为推进主动创稳提供“大数据”支撑。研判分析全时可用,建立民生信息收集研判和预警处置机制,对网格员每日上报信息、“12345”动态、每日警情、信访周报、网络舆情等信息,每天汇总分析,每周综合研判,每月指挥调度,运用“五函”预警提示,督促相关镇和部门及时处置。智能调度全程可控,持续深化“雪亮工程”共享应用,积极整合接入“雪亮工程”高清视频监控,重点公共区域覆盖率、联网率均达100%,有效防范各类案事件发生,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