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张掖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长安速递

“金张掖”打造调解矛盾纠纷“金名片”——张掖市推行“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的创新实践之路

来源:新甘肃、甘肃法治报 责任编辑:高睿蔓 发布时间:2025-05-20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何明霞

“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是张掖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本土化创新实践,是新形势下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方法,在“金张掖”打造了调解矛盾纠纷的“金名片”,曾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荣获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截至目前,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6%,2024年刑事、治安案件发案数较2023年下降36.87%、9.9%。

1.jpg

司法所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社情民意。高台县委政法委供图

破局:让矛盾纠纷七日内化解

今年2月19日,甘州区北街街道东湖社区的网格员在例行巡查时发现,东湖社区一市场旁的小区墙体有一道超过15度倾斜的裂痕,立即启动“首调”程序,联系物业希望尽快解决。

“这需要很多费用,我们经费不足。”电话那头却传来冰冷的声音。

网格员1小时内通过“陇情E通”平台上报社区,同步设置临时警戒标识。

“首调”程序启动的红色预警灯在社区综治中心亮起。社区调委会召集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物业负责人召开现场会,明确围墙权属责任,提出加固建议。

次日清晨,施工队带着钢管匆忙进场,仅以简易加固敷衍了事。

第三日,街道综治中心联动攻坚,指派“老贾说事团”与社区联合调解,一位专业人士从法律角度剖开迷雾:“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开发商承建总公司必须担责!”

监测仪数据显示,危墙位移速度正以毫米为单位悄然攀升。

街道立即启动应急管理措施,悬挂安全标识,向居民发布安全警示,24小时监测危墙状态,避免次生风险。

第七日,当挖掘机轰鸣着推倒危墙时,市场内的商户赵师傅说:“这堵墙看着它歪了好长时间,危险终于解除了。”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危墙解除战”,在七日内通过多层级联动压缩时限、法治手段破解梗阻,实现了“隐患清零、群众满意、矛盾不上交”的局面。

“四级七天”调解法何以在七日内化解矛盾纠纷?答案就在“四级七天”调解法构建的层级明确的调解体系里。

针对调处主体责任不明的问题,从优化调处流程入手,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科学划分为四个层级,在七个工作日逐级限时调解。

——第一级,网格员“首调”促和解。专职网格员立足“早”,对网格内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由网格员通过手持终端受理、登记,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首次调解,调解不成功未结案的上报村级调委会。

——第二级,村级调委会劝调促早解。以村级调委会着眼“熟”,利用人熟地熟优势,用乡情民约柔性化解矛盾纠纷,并在2个工作日内进行第二次调解,调解不成功的上报乡镇综治中心。

——第三级,乡镇综治中心联调促和解。乡镇综治中心聚焦“联”,按照“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乡镇综治中心协调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资源,在2个工作日内进行第三次集中调解,调解不成功的报乡镇党委政府。

——第四级,乡镇党委政府统调促化解。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紧扣“统”,发挥党委政府统筹调度作用,压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主体责任,组建工作专班,在2个工作日内综合研判、分类施策进行第四次集中调处化解。

经过以上四个层级环环相扣,构建了金字塔式的矛盾纠纷分级过滤体系,99%的矛盾纠纷在七个工作日内就可得到有效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探索:协同共治激发调解效能

从“矛盾中转站”到“问题终点站”,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张掖市将零散调解资源整合成基层治理合力,让群众评事说理有地方,让矛盾疏解有渠道,通过多元化纠纷调解手段,构建协同共治机制,推动矛盾处置提速增效。

不久前,高台县委政法委牵头,法院、公安等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成功化解骆驼城镇陈某与万某等18户农户因购买农场引起的合同纠纷,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

群众事,无小事。一些矛盾纠纷看似事小,若不及时化解可能会变成大隐患。

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张掖市各级政法部门深入学习“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的科学内涵,践行“网格首调、村委劝调、综治中心联调、乡镇统调”的矛盾纠纷分层化解体系,推行矛盾纠纷分级调处、限时办结、高效化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和力度。

——着眼源头预防,健全排查报告机制。坚持日排查、周分析、月研判,发挥基层网格员、治安户长、基层民警、情报信息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常态化起底排查,确保矛盾纠纷隐患及时发现上报。建立矛盾纠纷登记表、移交表、民情报告单“两表一单”制度,通过流程再造实现矛盾化解的标准化管理。

——着眼力量聚合,健全联动调解机制。推进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6个县(区)综治中心全部实现“多中心合一、多窗口入驻”,80%的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实现与司法所融合发展,综治中心统筹治理资源力量的能力持续加强。对基层发生的重大矛盾纠纷或移交的诉前调解案件,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统筹组织基层站所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力量多元调处化解,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调解质量,减轻群众诉累,节约司法成本。

——着眼实质化解,健全包案调处机制。落实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的“四定三包”责任制,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条,实现每起纠纷有人管、依法办。

——着眼前瞻治理,健全研判预警机制。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每月对辖区矛盾纠纷进行分析,评估风险等级,研判整体形势。对排查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报告上级党委政法委或乡镇(街道)党委,督促有关方面加强源头预防,做到全量研判预警防微杜渐。

四套机制环环相扣、高效联动,为法律程序留足空间,创新构建党组织领导、群众主体、多方协同的共治格局,推动98%的纠纷在七日内化解。

解忧在方寸之间,温暖在群众身边。经过大量实践,“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和赞誉。

发展:擦亮矛盾纠纷调解“张掖品牌”

践行“枫桥经验”,夯实平安根基。张掖市通过推行“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这一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不断擦亮矛盾纠纷调解“张掖品牌”,带动全市平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以释法明理为着力点,用情理法交融引导人;以化解矛盾为关键点,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张掖市以“四级七天”调解法为统领,创新“民情快递单”“情理法调”“一心两员三所+”等工作模式,着力构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体系,各类矛盾纠纷限时办结,让诉求得到及时回应、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满意度更高。

——“民情快递单”感知民意“控增量”。划分民情责任区,安排镇村社干部、网格员、治安户长等担任“民情快递员”,围绕社会热点、群众难点等问题,梳理“民情快递单”,对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进行分拣,明确各类民情事项和群众诉求的办理范围、办结时限,及时向群众反馈,提升办理质效,制止矛盾纠纷于未发。2024年以来,全市镇村社干部、网格员、治安户长等收集社情民意52.9万条,分拣流转相关部门单位及时介入解决,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情理法调”纾困解难“减存量”。注重情与理的有机协调,法与调的相互配合,情理交融、普调结合,通过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守之以法、以法育人,终之以调、以调止纷“四种方式”,构建渐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达到案结事了、息诉止争、群众满意的目的。

——“一心两员三所+”聚力解纷“提质量”。对基层发生的重大矛盾纠纷或移交的诉前调解案件,镇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人民调解员、网格员重点调处,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村委会和基层职能站所等相关单位联合调解,基层法庭根据当事人申请,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调解质量。全市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有效率达100%,切实减轻了群众诉累、有效节约司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