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是解决社会治理资源碎片化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平安张掖建设、推动主动创稳主动创安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张掖市以“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科技赋能、服务实战”为目标,坚持守正创新、先行先试,创新“12335”工作模式,全力推动综治中心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集散地”、基层社会治理的“晴雨表”、维护和谐稳定的“桥头堡”。
打造“一个中心”,凝聚各方工作合力
以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建设为重点,着力固根基、补短板、促提升,先后实施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提升年行动、市域社会治理五大工程等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配套政策,全力推动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按照“一厅+N室”要求,全面推进“七中心合一”阵地建设,在“六有八化”的基础上全面推动甘州、肃南、临泽三个县区综治中心改造升级和高台、山丹、民乐三县综治中心赋能提级,不断增强综治中心吸附矛盾、服务群众、实质化解能力。全面增强工作力量,政法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群团组织选派业务骨干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综治中心办公,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矛盾化解一站式、诉求解决一条龙。各级综治中心入驻行业部门324个、521人,入驻社会组织188个、843人。
夯实“两大平台”,提升纠纷化解质效
坚持线上+线下两大平台,超前预判隐患苗头,快速协调各方平安力量参与处置,将矛盾风险化解于未然。加强线上信息预警。加强信息智能技术在数据汇总、分析研判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依托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和张掖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全量汇聚各类信息,探索推行“12345+网格”联动办理机制,实现12345矛盾纠纷类工单扁平化调处、网格内安全隐患事项无缝派单受理、“12345”热线“被动接”与网格员“主动查”高效贯通衔接,超前预判隐患苗头,精准分析、跟踪研判矛盾纠纷种类变化和升降态势,形成“矛盾纠纷走势动态图”,为矛盾纠纷前端化解、精准化解提供支撑。夯实线下治理能力。一体推进市、县、镇、村“一站式”解纷四级平台建设,市级平台统筹指挥调度,县级平台处置分流、组织协调,乡镇综治中心负责来访接访、分析研判和排查化解,村、社区综治中心承担辖区内矛盾隐患预警排查、上级分流案件办理处置等任务,着力构建“一站受理、精准分流、多元化解、精细管控”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综合体系,实现群众诉求快速响应、高效解决。
建好“三支队伍”,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全方位强化基层工作力量,着力打造调解员、网格员、“三官一师”三支队伍,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优化基层调解力量。着重从网格员、退休政法干部及律师、退休教师、退役军人、社会工作者中发展调解员,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定期开展调解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能力提升培训500余场次,3330名人民调解员通过等级评定。鼓励专职人民调解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贤”群体等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全面规范综治中心入驻调解员管理,培育常驻金牌调解员、轮驻调解员,不断提升调解工作能力水平和实效。配强基层网格力量。全面落实《甘肃省网格化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以网格为最小治理单位,按照1+4+X+N模式配强网格工作力量,规范化分网格,配备城市社区网格800个、农村网格957个、专属网格77个、专职网格员1834名,推动网格员常态化入户走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收集社情民意、报送情报信息、服务保障群众,做到“网格共建、服务共享”。充实基层政法力量。全面推进法院、检察院人员力量向基层和办案一线倾斜,司法资源向乡镇、村、社区延伸,公安机关警力向派出所下沉、派出所警力向社区前置,推动“一社区两辅警”“一村一辅警”建设。组织开展“三官一师”等基层政法力量进网格活动,全市1100名“三官一师”走村入户、进网入格,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化解等工作,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优化“三项服务”,保障群众多元需求
围绕“网格服务、便民服务、心理服务”三项核心内容,推动基层治理从“条块分割”向“融合共治”转变,切实满足群众多层次、差异化需求。一是网格服务精细高效。网格员通过手持终端“陇情E通”,化身“民情收集员”,常态化开展平安巡防、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网格协商议事、普法宣传、日常巡查走访等工作,广泛收集群众关心关注、意见建议等社情民意,倾听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市、县综治中心对网格员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加强分析研判,捕捉敏感信息,坚决将风险隐患发现在小、处置在早。去年以来,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59.8万条。二是便民服务解忧纾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通道,全面落实“马上办、一次办、预约办”“码上反映、接诉即办”的一站式办理工作措施,强化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与警综平台、“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平台之间的数据联通和信息共享,将网格内民生事项和非警情类诉求推送“12345热线”及时办理,并探索推行“6364”工作法(六法访民情、三级协商办、六事限时结、四访问效评),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三是心理服务理顺心态。健全正面引导、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三项机制,建立心理疏导干预与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援助、帮扶救助等有机结合的“1+3”服务体系。建成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应急援助服务队伍,面向干部职工、特殊人群、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心理调节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筑牢主动创稳心防体系,确保社会心态理性平和。
健全“五项机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强化工作机制系统集成,推动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健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群众反映诉求和矛盾纠纷后,由中心及时“吹哨”,通知相关部门、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到中心调处化解,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力量,最高效率回应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三调对接”工作机制。推动诉前调解案件、警情、访情类矛盾在综治中心统筹下全量化解,实现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预警在初始、化解在前端、吸附在基层。健全排查报告机制。严格落实日排查、周分析、月研判要求,组织基层网格员、基层民警、情报信息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常态化起底排查,确保矛盾纠纷隐患随时发现上报。健全研判预警机制。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每月对辖区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评估风险等级,研判整体形势,查找问题短板,研究改进措施,提出预防化解建议。健全综治中心“模块化”实战运行工作机制。持续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运行模式,建立任务分解、实施推动、反馈报告、问责问效的“四位一体”常态化措施落实工作机制,对各类诉求兜底受理、分流转办、简化流程、限期办结、高效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