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台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法治宣传教育,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强化重点未成年人群体服务管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强化组织领导,安排部署到位。坚持把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纳入平安高台建设考评体系,强力推进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组织召开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座谈会、主动创稳行动调度会、全县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暨平安校园建设会议等,对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制定印发《高台县关于加强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高台县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实施方案》《高台县2024年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等文件,对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点任务进行清单式分解,做到明确责任,具体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结合主动创稳行动和平安高台建设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督查,对各镇、各部门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确保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走深走实。
夯实基层基础,阵地建设到位。整合基层工作资源,依托民政、综治、群团等组织,不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体系建设,建成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9个,覆盖率达到100%。制定《高台县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建立专家库、专业社工库、专业社会组织库、儿童督导员库、儿童主任库、志愿服务库,配备镇儿童督导员9名,村(居)儿童主任145名。每年对全县未成年人进行全面动态排查摸底,建立22774人的未成年人信息库。重点关注留守、闲散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对16名孤儿、75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67名留守儿童、485名困境儿童、62名问题青少年,建立台账,分类施策。充分发挥专兼职网格员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等基层力量的作用,定期对未成年人家庭进行走访,详细了解掌握未成年人生活学习情况,摸清底数,做到情况清、底子明。
强化源头预防,防范措施到位。抓实校园安全防范建设,实施校园安全“网格化”监管和“135”常态化安全教育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学生上学、放学时间段,落实“高峰勤务”。强化校园安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架设校园安防系统85套、视频监控探头1264个,一键式报警系统65套,安装校门口防冲撞设施114套,购置安保器材1260余件套,配备专职保安93名,实现了校园专职保安配备、校园封闭式管理、护学岗设置、一键式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与公安机关联网、学校门口防冲撞设施架设五个100%。强化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教育、公安、市场监管、文广旅游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严格管理校园内外的商业活动,今年以来共排查整治问题隐患42个。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14所规模中小学建成标准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65名。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监管体系,各学校均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常态化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在节假日推行“两报告两反馈两提醒”制度,印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节前安全工作提醒告家长书》6万余份,督促家长落实家庭保护责任,指导家长更正青少年不良行为,确保对孩子行踪做到“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广泛宣传教育,法治认识到位。高台县认真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在各中小学全面推进“315”安全教育工作法,法治教育课每周不少于2-3课时,做到计划、课时、教师、教材、教案、测评、考核“七落实”。通过国旗下演讲、主题班队会、校园广播、开学第一讲等形式,广泛开展以交通、食品、用电和防火、防溺水、校园欺凌、防电信诈骗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利用校园文化、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开辟学生法治教育第二课堂,通过观看警示片、模拟法庭、编排情景剧、观摩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开展“校园安全知识网络答题、学校安全知识作品征集评选、法治网课进课堂、学校安全微视频展播”四项活动,鼓励中小学生踊跃充当宪法小卫士,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法治观念。落实法治副校长聘用制度,选聘法治副校长50名,开展以法治教育、预防校园欺凌和性侵等普法教育活动40场次,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明显减少。
实化安置帮教,教育转化到位。对摸排出的问题青少年,“一对一”建立信息台账,针对“问题青少年”监护缺失、心理失衡、生活失助、安全缺保、学习缺教等问题,建立高台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5+1+N”心理健康教育辅导500场次,举办团体心理成长活动120场次。在县人民医院开设心理健康门诊,为问题青少年开展危机心理干预。制定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个性化矫正方案,落实“日报告、周见面、月考评”,组织开展线上学习和警示教育。建立未成年人管护教育基地,由经验丰富的检察官和司法人员常态化开展帮教工作,定期开展回访和跟踪教育,达到矫正行为,预防重新犯罪的目的。
深化人文关怀,帮扶救助到位。健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保护+关爱、帮扶、慰问等“6+N”未成年人保护政策体系。对摸排出的267名留守儿童、485名困境儿童全部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分类施策,加强保障,将符合条件的16名孤儿和75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时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通过动态排查、数据对比,将1131名家庭生活困难、符合兜底保障政策的儿童及时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保障范围。落实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和重度残疾送教上门帮教机制,积极开展孤儿、留守儿童“双结双促”关爱帮扶工作,组织师生与孤儿、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扶关爱10918人次。坚持“我为青年办实事”价值引领,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童伴计划”“一对一”爱心结对帮扶、圆梦微心愿、亲情陪伴、自护教育、心理辅导、兴趣培养等关爱服务类活动,累计资助困难家庭大学生35名。深入推进爱心妈妈结对困境儿童关爱行动,组建机关单位女干部组建爱心妈妈团8个,入团爱心妈妈495名,累计资助困境儿童3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