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呵护一粒小小的种子到护航乘风破浪的农业产业巨轮,从用心守护枣乡土地到全力服务县域经济,从疫情防控一线到进村入户,土地法庭从不当“局外人”。近年来,随着临泽玉米制种、高原夏菜等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涉农纠纷案件逐年增多。为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保障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临泽县人民法院创新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于2022年4月26日成立“枣乡特色土地法庭”,把“马锡五审判方式”践行到田间地头,主动延伸司法触角,集中处理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涉农纠纷,跑出了司法为民“加速度”。
纠纷化解“特色化”
乡村邻里间常因宅基地、土地、通行、取水等问题引发矛盾,如若处理不好容易矛盾激化。2022年5月18日,土地法庭受理了原告李某某诉被告程某某相邻关系纠纷一案,原告李某某诉称双方耕地相邻,间隔一水渠。2021年10月,程某某认为水渠系自己父辈开挖故擅自将该水渠推平种地,原告认为冬灌即将开始,程某某的行为导致自己的耕地无法正常浇水将影响耕作,多次协商未果,双方因此时常发生争吵,经村、镇调解未果后诉至法院。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多次实地走访调查,现场测量,并联系该村村委会主任、调解员和镇司法所工作人员,从情、理、法多角度对双方当事人进行释法说理,最终被告同意原告在原水渠的旧址上开挖一条40米长的水渠,双方握手言和。
化解土地纠纷事关农业发展和邻里关系和谐稳定有其独特性,故不但要求化解高效率保障经济发展,更要承担建设和谐乡村的重任。土地法庭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突破口,坚持“繁简分流、分层过滤、调解先行、诉讼断后”的办案方针,对排除妨害、相邻关系等涉及邻里关系、积怨已久的纠纷,进村社、上炕头、拉家常,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暖心、贴心的释法说理,用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让争议双方不上庭、不红脸,努力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社会治理效果。自土地法庭成立以来,受理土地纠纷101件,审结90件,结案率达89.1%,其中65件通过调撤结案,调撤率达72.2%,充分诠释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优势,有效助力了临泽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社会稳定。
纠纷化解“无讼化”
化解纠纷不如预防纠纷。为从源头预防和减少诉讼增量,土地法庭针对土地纠纷多发、易发的特点,将司法服务关口前移,主动出击排查化解潜在法律风险,及时将土地纠纷化解在诉前,下力气做好诉源治理。
2022年6月24日,土地法庭法官再次受邀至临泽县板桥镇政府对村社干部和人民调解员进行民法典知识宣讲,结合真实案例就群众关心的侵权纠纷、担保责任、相邻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刻解说,并现场回答了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近年来,通过法官下基层常态化开展普法宣讲这种方式,让人民群众、村社干部、人民调解员对民法典、合同法等农村实用法律法规有了深入了解,更普及了多元化纠纷解决途径,解开了群众内心的疑惑,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土地法庭主动进村、进社、进企业宣讲法律知识,定期联系辖区各镇政府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指导基层治理单位化解纠纷,着力加强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及时修复破损的社会、人际关系,预防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自土地法庭成立以来,发布普法动态15条、面向乡镇开展民法典等知识讲座和宣传4次、向企事业单位送法上门3次。
纠纷化解“高效化”
“没想到我们人在新疆,因为疫情防控无法前往法院,竟然通过网络就把自己的事情解决了,真的太方便了!”电话中,范某某对临泽县人民法院土地法庭高效、便捷的工作效率和司法服务连连点赞。范某某与严某系夫妻,因拖欠甘肃银行临泽支行30万元的养殖贷款,银行多次催收未果后诉至法院。土地法庭受理案件后,第一时间通过电子送达平台及时向范某某、严某送达应诉材料。二人反映其在新疆受新冠疫情影响无法到庭参加诉讼。经过电话沟通后,二人同意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采取远程视频方式开庭调解。经过法官耐心的沟通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这起纠纷从起诉到结案,仅用了两天时间便得以圆满化解。
高效率化解纠纷是土地法庭的重要使命。为此,土地法庭坚持在受理案件的第一时间即联系原被告双方了解案情、归纳争议焦点,并对案件进行甄别分类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对双方争议不大的纠纷,委托村组、司法所、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争取当天化解、当天结案;对一方当事人不在本地居住的纠纷,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通过云上法庭、调解平台等实现网上办案,避免因时空因素导致拖延农业生产;对争议较大不易化解的纠纷,办案法官邀请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在庭审中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角度出发依法审理,在人民陪审员的参与下进行温情化解,力争做到调判结合、快审快结。通过以上做法,土地纠纷化解平均用时16天,初步形成了“甄别——分流——调查——化解”的高效经验。土地法庭亦逐渐成为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和谐稳定的“桥头堡”。
纠纷化解“专业化”
人民法庭作为国家审判体系的“神经末梢”和“基层土壤”,是国家司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前沿,也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排头兵。怎样发挥小法庭的大能量,是土地法庭的使命和责任。土地法庭从“专业”上下功夫——要更高效、更便捷、更高质量的满足农户的司法需求,不但需要专业的审理部门,更需要专业的司法人员。
土地法庭成立之前,土地纠纷案件由各个审理业务庭室分散审理,承办法官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不一,导致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存在差异,存在类案不同判的现象。土地法庭成立后,将全院所有土地纠纷案件实行集约化管理,由专业审理团队集中统一审理,避免了因多头审理而裁判尺度不一的问题,结案时间也由原来的38天缩短至16天,极大提高了土地纠纷化解效率。
“下面我们学习《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这是土地法庭每周的专业知识学习,每周一下午由法官组织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对涉及土地的相关法律规定、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学习,不断提高审判团队专业素养,发挥最大能量为老百姓提供最好的司法服务。
土地法庭用两个“专业”为基底,以“马锡五审判方式”和“枫桥经验”为纠纷化解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全力服务基层治理、全力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产业要发展,法治是保障。下一步,土地法庭将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回应临泽农业、农民司法需求,下沉司法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宏伟事业中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