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张掖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长安速递

描绘基层社会治理新画卷 ——山丹县构建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综述

来源:张掖长安网 发布时间:2019-11-22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本网讯(通讯员 高伟)初冬时节,走在山丹大地上,无论是热闹繁华的县城,还是静美的乡村,处处都是一派安定祥和的繁荣景象。
 
近年来,张掖市山丹县牢牢把握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以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为核心,把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相结合,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攀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丹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子 “小网格”形成“大格局”
 
“天天下网格,收集社情民意,办理难事琐事……”让群众享受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便利,离不开网格员这个居民最熟悉的服务者,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百姓身边,编织着民生幸福网。
 
“通过“综治E通”平台,基层信息采集、矛盾纠纷处置转办、事件处理结果反馈等环节都能够及时跟踪推进,促进信息快速流转与人员无缝对接,提高了基层事件的处置效率,逐步实现基层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山丹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小网格”拉动“大治理”。目前,全县划分为8个一级网格和116个二级网格、760个三级网格(社区网格27个),将辖区的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服务,并为每个网格管理员配备移动终端,与基层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相配套,实现了信息、图片、录音、影象等短时间内在移动终端和基层社会管理信息系统间互传、互通,实现社会治理的零距离和“面对面”,确保各类信息的及时采集更新、事务的便捷办理、纠纷的及时介入化解,形成覆盖村社、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 “小矛盾”调出“大和谐”
 
东乐镇大寨村柴某某侵占集体土地多处,这已成为村民主要矛盾的根源,大寨村“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为主体的三团成员通过多次入户,反复批评与劝导,终于让柴某某思想上根本发生了改变,违章建筑顺利被拆除,没有让“小矛盾”成为“大矛盾”,得到了大寨村村民的一致点赞。
 
“钥匙一多,锁也就好开了”,如今,在“三治融合”的探索和实践中,以“各方协商共同治理”理念,着重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综合协同作用,促进各治理主体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将“三治”建设体现和融入到基层治理的各个层面,最大限度实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今年以来,共排查各类民间矛盾纠纷348起,化解338起,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7.1%。“三团”监督执行重点工程230多项,评判不良现象370多个,帮困实事1100多件。
 
同时,山丹县以县、乡两级综治中心为平台,全面构建矛盾纠纷“1633”多元化解调处体系,推行“一个地点办公、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网络联动、一个口径回应答复、一个流程办结、一个责任落实”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纵向上细化明晰8个乡镇、116个村(社区)职能,横向上靠实23个参与协作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动、行业部门同频共振的全覆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化“堵”为“疏”,中心成立以来,全县矛盾纠纷化解实现了从受理交办向就地调处、从单打独斗向联调联处、从一般调解向依法调处、从被动参与向主动议事、从各方稳控向多方维权、从“无序上访”向“法治信访”六个方面转变。2018年以来,全县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6.7%以上,初访调解成功率同比提高了72%,重访率同比下降了61%,走出一条通过调解渠道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呈现社会治理新成效 “小治安”迈向“大平安”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与时俱进、迭代升级治理模式迫在眉睫。山丹县不断创新治理模式,通过大数据推动社会治理网络化、智能化、专业化,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从“治理”到“智理”转变。
 
11月15日,记者在山丹县清泉镇综治中心看到,通过一块硕大的屏幕,镇区及各村重点区域的情况都尽收眼底,工作人员用鼠标随意点取一处,人口及其相关信息都一目了然。
 
“‘雪亮工程’紧盯群众身边常发小事,不断拓展视频监控的应用领域,积极为群众提供出行引导、交通咨询、失物寻找等各类服务,实现了视频资源利用最大化,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清泉镇综治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山丹县深入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司法“建设,逐步构建起以“雪亮工程”+综治信息平台、以手机终端APP为基层网格神经元的智慧治理系统,形成上下联动、功能集成的一体化基层治理信息化体系,为实现综合指挥、全科网格、平台运行提供数据共享和技术支撑。目前,全县已完成8个乡镇视频监控探头点位勘察工作,完成了清泉、位奇、东乐3个乡镇、49个村(社区)两级视频监控平台及467个视频监控探头架设联网“雪亮工程”一期工程建设,乡镇、村两级平台已实现联网试运行;在“雪亮工程”一期基础上,全面启动了投资2200多万的“雪亮工程”二期(县级平台的改造升级扩建和5个乡镇68个村(社区)三级视频监控平台及487个视频监控探头架设)工程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县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雪亮工程”、综治信息平台和1047名网格信息员网络队伍,充分发挥网格员的维稳作用,增强维稳监管能力,方便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共治,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如何提升市民的安全感,社会治安防控是第一道考题。山丹县以“立体化防控”作出了回答,既要防得全面,又要防得仔细,才能编织好平安之网。
 
近年来,山丹以点线面齐抓共管为抓手,盘活警力,优化资源,确保社会面治安持续稳定。紧盯商场、广场、车站、公园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依托现有1684路“雪亮工程”视频监控探头,将治安警、巡警、交警、特警等警力全部压上街面,“屯警街面、动中备勤、武装处突”,推行天(视频监控)、地(警务巡逻)同步联动,一点触动,多方响应的“鼠标指挥警务”社会治安动态防控,全天候加强社会面的治安管控。组建完成了50人的县公安局反恐防暴应急处突队伍,开展反恐应急处突集结拉动演练4次,以练促战、以练强战,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2018年全县刑事、治安案件分别较上年度下降22.5%、19.6%。今年1至8月,共立各类刑事案件340起,同比下降40.9%,其中七类主要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3.3%。受理治安案件752起,同比下降21.1%;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22.8%、25%;火灾事故起数同比下降了14.75%,无人员伤亡。全年无命案发生。
 
毫无疑问,平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街上从容的脚步,是人们脸上的笑容,是井然有序的交通,是宁静祥和的氛围,是甜蜜温馨的梦境……在平安的背后,则凝聚了政法系统无数人的汗水。随着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日益推进,法治山丹、平安山丹建设的不断深化,变化在老百姓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悄然展开,正在描绘着一幅幅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