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要在于“变”,“变”之关键在于以新警务理念为先导,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今年以来,民乐县公安局坚持守正创新,以政治引领统一全警思想行动,着力解决“战”“防”责任理不清、警种支撑不到位、派出所定位不明确等问题,进一步筑牢平安防线。
建强“两个大脑” 跑出数智迭代加速度
建强基础管控中心,归口管理筑牢基础根基。高标准打造基层基础管控中心,构建“四化四统一”体系运行模式,制定任务标准件5类31项,通过“四岗协同”构建闭环管理机制。自运行以来,中心围绕基础信息采集和矛盾纠纷等重点工作下发360余条工作任务,核实整改数据6000余条。通过搭建漏登漏采模型,补录实有人口3600余条、从业人员600余人。建立日提醒、周通报、月评估和“三色亮单”制度,下发周通报13期,月评估3期,基础根基不断夯实。建强综合指挥室,智慧引领警务高效运转。依托新一代警综平台,“一网统管”数据流、业务流、管理流,“一屏通览”警情、警力和治理要素,打造警务工作核心枢纽,整合接处警、视频监控等多源数据,做到指挥一键通达、行动在线联动、要素可视呈现、赋能实战同步、监督实时开展,运用智能算法精准研判警情、预测风险,提前介入化解矛盾纠纷。建立“每日研判、双周评估”机制,动态优化勤务模式,全县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15%、接处警效率提升30%。
坚持“三个聚焦” 提升“派出所主防”效能
聚焦基础数据,精准把脉问诊。基础管控中心每月组织社区民辅警对各辖区实有房屋、实有单位、暂住人口等基础信息采集维护情况,与“一标三实”平台数据进行比对、核实,核算基础数据正确率,进一步夯实基础数据。聚焦社情民意,开门纳谏听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派出所主防”作用,通过召开警民恳谈会、入户走访活动、发放调查问卷、线上征集意见等形式,听民心、解民意,强措施、聚合力,推动风险联防、矛盾联调、平安联创。聚焦专群结合,双向赋能解题。推动166名民警、20名辅警兼任“两委”职务,立足任职优势,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大局,在矛盾化解、维护稳定、平安建设、安全监管等方面推动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形成治理合力。积极探索基层警务群防群治新模式,广泛动员社区工作者、行业场所、物业公司、保安、外卖“小哥”等力量,组建义警联防队,在调解矛盾纠纷、收集违法犯罪线索、开展治安巡逻等方面多元发力。推行“积分兑换、有偿奖励”制度,对群防群治力量进行分类分级赋分,兑换实物,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突出“四防并举” 构建“派出所主防”新格局
深化改革创新,将实有人口少、警情少、治安好的4个农村派出所整合为2个“中心派出所”,原有“小、散、弱”派出所改设为警务室,就近代办户籍业务,守牢属地责任。科学划分39个警务区、92个警格,在人口密集区域实行“1民警+多辅警”配置,治安平稳区域推行“多村一警格”机制,在确保资源精准投放的同时,撬动警格和网格深度融合,让社区民警成为引领基层网格治安治理的主力军。同时,重新调整城区派出所辖区边界,实现了城区警务权责明晰、分工协同的良好局面。坚持“以防为主、打防结合、以打促防”,派出所聚焦侵财、伤害等民生小案快查快处,专业警种部门负责重点打击派出所办理刑事案件“负面清单”及本警种部门负责侦办的各类犯罪活动,派出所主防作用不断凸显,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19.59%,治安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3.24%。实行民辅警辖区负责制,坚持“民警主责警务区、辅警专管警格”,发挥社区民辅警牵动作用,积极打造社区警务团队,带动群防群治队伍有效发挥作用,加强突出治安问题治理,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高标准建成中心广场街面警务站,加强警用无人机配备,持续推动校园、医院、商超等重点场所感知设备接入公安监控平台,接入各类视频资源600路,最大限度延伸智能感知触角。深化智慧安防建设,累计建成智慧小区99个,覆盖率96.12%,社会治安管理水平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