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是法院审判工作的“方向标”,是一套以质量、效率、效果为导向的尊重司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管理指标体系,从更高维度对审执工作提出了更细致全面的要求。今年以来,张掖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以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为导向,有的放矢、靶向施策,以数据促管理、用管理提质效,不断提升审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加强审判质量管理,推动提升办案水平
中院审管办紧盯指标变化情况,不断加强管理,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为有效解决上诉率、生效裁判被改判、发回重审率、申诉申请再审率等指标持续被标红警示,一审裁判被改判率从优势指标出列并被标红警示的问题积极努力。一是加强重点案件管理。研究制定《“四类案件”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案件阅核操作细则》等,通过全面执行落实,强化 “四类案件”监督管理,充分发挥院庭长示范作用和监督管理职能。深化阅核工作运行机制,对阅核的案件范围和人员范围进行动态调整监管,充分彰显阅核效能。二是深化两级法院联动。严格执行落实省高院下发的规范发改案件工作的办法等,对发、改案件,两级法院充分沟通发改依据,征求不同意见,通过互动提升裁判精准度。审判执行业务部门适时召开业务交流会,讨论典型案例,重点对发、改案件开展自查剖析,交流研讨,推进各审判领域裁判尺度的统一。三是凝聚集体办案力量。充分发挥专业法官会议辅助办案决策、统一法律适用、强化监督制约作用。修订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规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发挥审委会抓大事、议要案功能作用,群策群力,凝心聚力解决审判工作中的疑难杂症。四是强化监督管理。推行案件常规评查全覆盖工作机制,对立、审、执等所有案件组织进行全面评查;对发、改案件、长期未结案件等重点案件重点进行评查,确保案件质量不出问题,深化评查结果运用,激励法官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对确有错误的裁决及时启动纠错程序。
加强审限流程管理,推动深化监督制约
一是严格审限管理管控。坚持“三级审批”机制,规范审批手续和程序,督促业务部门负责及时关注本部门案件分配和积存情况,及时督促检察合议庭、独任审判员的案件审理进度,在审限审批、案件催办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最大限度缩短办案时限。二是加强日常监督。依托办案系统和人民法院大数据平台,采用“四单一函”,建立“周提醒,月统计、季通报”的工作机制,定期对临近审限、长期未结案件进行提醒、催办,并呈送分管领导,要求承办法官报告案件审理情况,制度结案计划,切实提升办案效率。三是加强长期未结案清理。持续抓好长期未结案件清理工作,做到“定责任人、定包案领导、定清理方案,定办结时限”, 加大催办督办力度,督促限期结案,严防反弹和“边清边积”。
加强审判数据管理,推动优化质效指标
一是深化数据分析会商。坚持司法审判数据会商,创新会商机制,注重会商结果应运,针对突出问题发出审判质效督办函12份,督促各条线及辖区各基层法院针对短板弱项,深入分析原因,研究破解举措,有效提升优化指标数据,力争弱势指标“脱红争绿”。对案件比较高的案件,深入分析再审、申诉、信访缘由,积极破除“一案多件”负面边际效应,杜绝结案了事,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二是加强释法说理。不断增强法官做实调解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案件调解工作力度,引导法官防止单纯为了结案,缩短办案周期而降低调解力度,提高一审、二审调、撤案件数。强化判后答疑工作,督促法官对当事提出的异议、疑问,耐心细致进行解释说明,消除当事人心结和疑虑,增强对裁判的接受性,降低上诉率和申请申请再审率。三是强化精品意识。严格执行落实《甘肃法院审判执行操作规程》等各项制度规定,分范围组织理论测试,开展以法官审判质效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技能竞赛活动,规范审判活动,提升业务技能。引导法官在日常工作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从庭审和裁判文书入手,从审判执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入手,提高裁判文书制作水平,增强裁判文书说理性,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
下一步,张掖中院将进一步充分发挥审判管理“规范、保障、促进、服务”的职能作用,继续探索与新型审判权力运行相适应的监督制约体系,强化精细化管理,全力破解补齐审判执行质效的堵点难点和短板弱项,推动审执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