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张掖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9月07日 星期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文苑

公正,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来源:重庆法院网 发布时间:2018-01-19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公正,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重庆市垫江县人民法院   邓浩
 
——题记:公正,不只是一腔热血,更须有甘当“燃灯者”的觉醒
 
我常以为大道至简,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譬如审判员,不就是怀公正之心、行公正之事、断公正之案吗?直到我在法院工作五年,参加前不久我院组织的读邹碧华著《法院可视化管理》读书会时才豁然开朗——大道至简不假,但知易行难!
 
我翻阅该书时,就像阅读《要件审判九步法》一样,感觉挺复杂,审案还需九步,是不是太复杂了。后来在阅读中我逐渐体会到,大道确实简单,就像数学公式、几何证明一样,结论简单,但过程极其复杂。审判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个简单的借钱不还《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解读》都是653页,58万多字,《最新交通事故疑难案件裁判标准与实务解析》更达120万字。仅《民诉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都1447页,173万字,按1分钟朗读350字计算,仅读一遍就需要82个小时,按每天连续阅读6小时计算,就需要近半个月,还不算思考、理解的时间。更别提民法总则的理解适用了,都是过百万,上千页。一本常用的《人民法庭实用手册》纯法律条文就达143万字,更别提其他的理解适用、辅助用书了。前不久整理书房时发现初高中六年的书才装了二层,而司考的辅导用书、办案业务用书已赫然将其余四层堆得严严实实。我想,需要阅读这么多书,这应该是很多法官都带着眼镜、发间带白的原因吧。
 
然而,熟记法律条文只是基础,还有更大的工作量等着你。一篇阅读理解10分钟,归纳总结一段话需3分钟,一本厚100页的书提炼归纳为10页需要多久呢?法官和法官助理成天面对就是远比做阅读理解、归纳总结复杂100倍的撰写裁判文书。当事人的诉状、辩论意见,你需要字斟句酌、验算数据既保持原味又不能一味誊抄,更需将其文章脉络重新编组、归纳、提炼。几十上百页的证据,你要于细微处发现车票是否连号,出入院时间是否与发票时间一致,证明材料有无签名盖章,用药清单、诊断证明、到超市购买的小用品是否与伤情一致、是否属合理费用,保险合同的时间、医疗费、不计免赔的约定,伤害的产生,双方有无过错等。即使双方均无异议,其提交的照片、借条等证据也要像玩找茬游戏一样,仔细甄别,多方面审查是否属真实民间借贷,防止被当事人套路。这一翻下来,酣畅淋漓的同时还须再小心翼翼的反复校队,防止带错出门。有人说调解轻松啊,如果你亲眼看过你也许就不会这么想了,调解工作经常是口干舌燥一上午,没啥收获,还易让双方当事人产生误解,是不是对方给了什么好处,逼着我调解,让我让步,放弃权利。
 
以上只是时间、精力问题,阻碍公正的还有那无法完全查明的客观事实。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可是,过去发生的事,法官又不能穿越时空去亲眼见证,而法官又不能拒绝裁判,法官必须对过去的事进行判决,所以法官作出判决依据的事实是法律事实。民事诉讼采取的是优势证据原则,即如果某一客观事实具有高度盖然性,如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可能性,就可以认定该事实是存在的。但依据高度盖然性原则所认定的法律事实是有缺陷的,依据这样的法律事实所确定的公正也是有缺陷的,因此,在实践中要实现完全的客观公正是十分困难的。在不能完全追求到客观公正,大量民事纠纷又需要及时解决的情况下,只能尽力追求法律公正。
 
最后,公正有社会公正和个体公正之分。法官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要求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在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伤害个体利益、个体公正。例如,甲出借乙15万,乙辩称已现金还钱,但因信任乙未及时收回借条,现甲凭借条讨债。此案有借条有转账记录,从社会公正角度而言乙应返还15万元,但于个人而言,如乙确实曾返还15万元,根据“谁主张谁证据”原则,乙未能举示证据,导致败诉,对个人利益而言可能不公正,但这样的判决是正确的,因为维护了法律秩序,而反过来,如果法官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乙已还钱的情况下,单凭感觉认为乙所说的是真实的甲是不诚信的,就判决乙胜诉,则维护了个体公正,伤害了社会公正,每个欠钱的都哭着说我还了钱的,债权的人的利益怎么维护,就没有人再借钱给急需的人。
 
事实上,阻碍公正实现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社会发展程度、司法观、群众观、制度、管理等等,正因公正的实现困难重重,才显得公正司法的难能可贵,才显得神圣。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的伟大的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公正不只是一腔热血,实现公正无捷径可走,惟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邹碧华的批示,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乐于奉献,敢于担当,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
 
(原文链接:http://cqfy.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1/id/31558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