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公安报
发布时间:2017-08-28
阅读次数:
派出所的24小时
口述/邬慧凤 整理/林静
窗口前每天来来往往的人,虽各有不同,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而我就是那个最佳的倾听者。
第一天来西渡派出所,老民警对我说:“西渡一天,人间一年。”“这里俨然一个‘小联合国’,哪里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都会发生。”不等我开口,又安慰我:“在这里,你的能力会提升得很快。”刚开始还不太明白这些话的含义,但在治安窗口历练了这些年我才明白,的确多离奇的事儿都有。
“乾隆皇帝用过的碗,300万元现金,还有很多古董都不见了,你们必须要帮我找到!”这是辖区有名的“钉子户”,和她不止一次打交道了,但说丢东西还是第一次,竟然是这么贵重的物品。
“女士,请问您的姓名?”
“我姓朱,我是朱元璋的后代……”
“请问您最后一次看到这些物品是在哪里?”
“我在我小屋里挖了一个洞,古董都放在里面。钱的话我堆起来用砖头盖住了。”
即便她的回答漏洞百出,但我还是耐着性子、面带笑容,按照规定接报、制作笔录、填写告知单并联系处警民警先行去现场勘查,再判断是否联系刑侦支队。
随着一声长长的刹车放气声,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停在大厅前。驾驶员探出头,朝我喊道:“小姑娘,你快过来。车上有个人的手机不见了,他一定要我把车开到派出所,让你们查清楚。”一群人来报案的遇到过,但是开着载满乘客的公交车来报案的,还真是头一回碰到。此刻黑压压的一车人都瞪大眼盯着我,压力感嗖嗖地往上涨。向领导和值班长汇报情况后,“大家先别下来,调查需要一定时间。”嘱咐司机暂时不要开门,带着报案人到了窗口。
“最后一次看到手机是什么时候?”
“上车前我还在看手机的,上车没多久就发现手机不见了,从上车到发现手机不见之间车门没开过,所以我肯定手机还在车上。”值班长翻看车上录像后,证实了车门的确没开过。大家分工,继续看车内监控,分批登记车上人员信息,人车分离,检查车辆、检查随身物品等等,而我继续守在窗口。大家团结一致,虽然忙但有序,瞬间心里的紧张感少了几分。有了组织的支撑,再大的阵仗都不怕!
“我1949年到的上海,本来不识字,上了扫盲班,你看墙上写的是‘西渡派出所欢迎您’,你看我很厉害吧?”
不说窗口每天都会有迷途老人,但每周总会来那么几个,像这个老奶奶心态如此之好的却少之又少,还知道找人聊天、卖萌,显然她已经忘记了刚刚从警车上下来时在大厅里坐立难安,不停打嗝,差一点就要哭出来的事了。
“你猜我几岁了?我90岁了哦,看不出来吧,哈哈……”
“我住在长江路啊,在宝山,很远的哦,你去过哇?”
问问答答中,知道了老人的名字,搜到了登记的住址的确是在宝山,看到了她女儿的信息只有一个固定电话,打过去竟已停机,联系到了居委会,居委会也没办法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我不想在这里了,我走了哦。”
“你认识回去的路吗?”
“不认识啊。”
“不认识怎么回去?”
“我一直走,一直走,总归可以到家的。”
找不到家属,还下着雨,以老人混沌的状态,怎么可能找得到回家的路。她既然到了派出所,那她的安全就由我们来负责。再细看她干净利落,应该有人在照顾她,说不定家属在哪个角落留了信息。果然老人的女儿在乘车卡背面留了个手机号码,这一次电话通了。
“我们住在西渡很多年了,今天她不听话,想出去,我没空,让她等我一下,她就自己偷偷溜出去了,好了吧,现在不认识回家的路了。”看到女儿那一刻,老人像是顽皮的孩子看到生气的妈妈一样低下了头,还不忘朝我眨了眨眼,吐了下舌头,乖乖地跟在女儿后面走了。
一年365天,全年无休;一天24小时,时时敞开大门;每时每刻,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派出所的工作就是这么真实地存在。
(原文链接:http://epaper.cpd.com.cn/szb.html?t=szb&d=20170818)